行业资讯 分类
山西唐代木构建筑——以佛光寺和南禅寺为例MG体育发布日期:2023-10-27 浏览次数:

  MG体育正所谓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坐落于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省,因其古建筑数量多、质量高、类型全、保存原始,而享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有两个数字可以用来描述和概括山西的古建筑现况:一是106,它是指山西现存12世纪以前的木构古建筑数,占全国现存同时期木构建筑总数的72%。另一个是18118,它是山西现存的古建筑数量,同时这也为中国之最。正因为山西拥有众多的古建筑,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

  目前仅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都在山西,而其中两座便是佛光寺(图一)和南禅寺(图二),同时他们都位于五台山。

  南禅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MG体育,也是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我国唐代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世间瑰宝”。而佛光寺则是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典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它是我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南禅寺,寺院内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画、题记,并称“四绝”。它的发现打破了“中国大地已没有唐代以前的木构建筑,要想亲眼目睹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去”的断言,发现这座大殿时梁思成先生兴奋地将其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早就听闻梁思成先生与佛光寺的故事,而此次实习考察十分有幸能够亲眼看见这两座珍贵的木结构建筑,感受其庄严与浑厚。

  2.1山西唐代木构中的屋顶山西屋顶样式繁多,歇山顶、硬山顶、攒山顶、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卷棚顶等屋顶样式皆有分布。众多样式的屋顶,其造型皆具有出檐深远,举折平缓的特点,屋面的曲线线条常呈现为先陡急后缓曲的趋势,给人优美舒远的视觉感受,所形成的弧面也是姿态不一的,在美观的同时考虑到力学原理,受力均匀,具有实用性,能够排送雨雪,适应了北方地区的天气。山西地处黄河流域,受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形态万千的屋顶与南方小巧玲珑的风格相比,显得更加雄厚、肃穆。

  以佛光寺(图三)和南禅寺(图四、图五)为例,佛光寺为单檐庑殿顶,佛殿屋顶的坡度,脊槫举高与前后橑檐槫间距离之比约为1:4.77,较《法式》1:4,1:3等规定均低,举势甚为和缓。[]刚入佛光大殿,还未走近,便可看到屋顶仿佛一只张开双翼的大鸟,权威庄重。走进佛殿,由于屋顶坡度平缓,站在殿前是看不到顶面,引入眼帘的是檐下一朵朵造型像花儿一样美丽的斗拱,在结构上他们坚实牢固却不乏花儿一样具有曲线的美感。而南禅寺是单檐歇山顶,其屋顶的坡度,更是达到了1:5.15,是已知中国木构建筑中最平缓的。可见唐代建筑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舒展,疏朗大气的特点。

  2.2山西山西唐代木构中的梁架木结构建筑的形成是由各种柱、梁、枋、檩等主要构件相互穿插而成的,从而形成了形式灵活多样,丰富且富有弹性的框架。不同的梁架样式能营造出不同的内部空间层次感与丰富性,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使其独具特色的艺术性得到进一步地生化。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重叠组成的构件,叫斗拱。它是东方建筑所特有的,可承载位于屋檐和屋内之间的梁与天花板,并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其做法以及变化也是颇为丰富的。它对古建筑的个性特点做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山西木构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宋代《营造法式》中依据构架形式的差异将大木构架分为为殿阁式和厅堂式。殿阁式是一种层叠架构,由几种层次分明的木构部分在垂直空间里向上叠起来。因材份大的特点,等级最高的建筑才可采用殿阁式,下文所阐述的佛光寺大殿作为官式建筑便是这一结构。厅堂式作为一种混合整体架构,比殿阁式更具整体性与稳定性。因材份相对较小,厅堂式构架也更为灵活,是采用最多的官式建筑木构架类型。南禅寺这一民间寺院采用的便是厅堂式构架MG体育。

  南禅寺梁架制作极为简练,以叉手承脊檩而没有用蜀柱,“四椽栿”梁头插入柱头斗拱内,作第二跳华拱等,为宋以前建筑的常见做法。建筑中不设天花,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进入殿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的建筑物室内顶部,建筑学上成为“彻上明造”。南禅寺大殿斗栱为五铺作双杪偷心造,约合宋代《营造法式》二等材,无补间铺作。斗拱细部手法最显著的有两个特征:第一个特点是,各朵柱头斗拱的第二层柱头枯上,施一小驼峰、皿板、散斗承托压槽枕。此种形式在后代少见。皿板的使用,以后更不多见。第二个特点是,各朵斗拱中的泥道拱、华拱,令拱的拱头卷杀,都砍成五瓣。每瓣都向内断约0.3厘米,栱瓣办内凹的做法,以前曾见于天龙山、响堂山等南北朝时期的石刻窟檐中。木构建筑中,除南禅寺大殿以外,仅见于山西寿阳北齐墓中,木椁的斗拱上。[]

  佛光寺为唐代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不同于南禅寺“彻上明造”不设天花的做法,它有精致的平闇和月梁,平闇即我们常说的天花。佛殿梁架(第五图),平闇以下的梁袱,称为明袱,或作月梁,或作直梁,殿内明栿建造在前后各个斗拱之上,同时都刻削为“月梁”,轮廓秀美,(第七图)。抬眼,游人便能欣赏到。平闇以上另有草袱以承屋盖之重,由于“草栿”遮挡在平闇之上,在殿内看不见,加工便粗糙得多,同时用粗木,不施斤斧,由柱头斗栱上之压槽枋承托(第六图)。佛光寺斗拱为是双抄双昂七铺作,相较于南禅寺的双抄五铺作显得更为华丽壮观。从梁栿与柱的关系来看,可以分为内槽与外槽两组,斗栱分内外两圈排列内圈的斗栱被称为内槽斗栱外圈的则被称为外檐斗栱,其中外檐共用到三种斗拱,分别为:柱头斗拱、补间斗拱和转角斗拱,施于外檐柱头上的斗栱,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结构。内槽大梁(“四椽明栿”)为前后内柱间之联络(第十一图)。此种配合,即《营造法式》所谓“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者也。内柱与外柱同高,其上均施“七铺作”斗栱,即四跳的斗栱。檐柱上斗栱出四跳,“双抄双下昂”,以承檐槫及檐部全部结构。内柱上斗栱四抄,承檐内四椽明栿。自栌斗出华栱两跳,第一跳“偷心”无横出之栱;第二跳跳头施瓜子栱,慢栱,以承罗汉枋。第三第四跳为下昂,第三跳偷心,第四跳跳头施令栱,与翼形耍头相交,令栱上施替木,以承橑檐槫。[]

  2.3 山西唐代木构的柱子支撑屋顶和基座的必要构件是柱子,人们观察古建筑外观的视觉中心也是柱子。柱子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古人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和当时的审美需求对柱子的每个部分都加以装饰。通过运用各种如施色、雕刻等装饰手法塑造出寓意不同,造型各异的形态。

  佛光寺大殿外层檐柱共有22根,每根直径54cm,十分结实粗壮。柱头处采用“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即出跳四层,其下两层为“华栱”,上两层为“昂”——斗栱。柱与柱之间,每间用“补间铺作”一朵。柱础之方微逊于柱径之倍,前檐每根柱子都有有“覆盆”,用宝装莲花加以装饰(第八图)。覆盆大约是础方的十分之一,与《营造法式》规定大致符合。莲瓣宝装之法,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瓣尖卷起作如意头MG体育,为唐代最通常的作风。檐柱柱头微微向内倾斜,称为“侧脚”;大殿角柱略略升高,使檐口的标高从明间分别向稍间逐渐抬升,形成了一条柔和、平缓的檐口曲线,称为“生起”。大殿的“侧脚”及“生起”均甚显著。通过“侧脚”和“生起”这两个设计,佛殿的稳固性大大增加,同时又将大殿转角的屋檐高高挑起,从视觉上达到“斯翼如飞”的效果,给庄重、雄浑的殿身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感,形成唐代建筑特有的轮廓线。

  南禅寺大殿十二根檐柱中,西侧3根为方形柱,是两个早于建中三年的木柱明显能看出截面为方形唐中后期的柱子大部分是圆柱而在初唐或更早期可能殿堂里像这样的方柱居多,可见在封建社会早期MG体育,方柱是常用的式样之一。

  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这两座看似简单的建筑,能够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它们不仅仅是两座建筑,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根本所在,其价值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在此只能浅显的阐述其美学与文化领域的价值。从建筑的空间美学上看佛光寺正殿殿中有一尊巨大的佛坛,佛坛之上有30余尊佛像高高耸立着,周围五百罗汉环绕,摄人心魄。佛光寺从建筑格局上讲,多位均衡对称式,设计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通过暗示、烘托等对比手法,使建筑间的微妙虚实关系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中国建筑含蓄美的建筑美学特色。在内部营造的设计上,多以单体建筑围成的庭院和群体组合为单位。单座建筑的设计用了整体到部分构件的方法,同时也利用木构架组合以及各构件的形状和材质进行艺术加工,以达到建筑学上功能、结构和艺术三者的完美统一。房屋下部的台基除了发挥它本身的功能之外,又与柱的侧角、墙的收分等相配合,增加房屋外观视觉上的稳定感,以烘托出寺院庄重的神圣气氛。各间内部采取明间略大的方式MG体育,既满足了功能上的需求,又满足了视觉上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古松相伴的东大殿,位居寺内最东端的高台。寻阶步上高台,但见大殿后侧紧邻山壁,殿前空地狭小局促,更可体会1937年建筑学者梁思成近距离乍见佛光寺时的敬仰心情。

  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已知最早、最完整、规模最大、未经改造的殿堂式建筑。文化上,它展示了唐朝木结构建筑的构造,给世人展示了中国木构的辉煌与盛况,同时彰显了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国力强大、社会稳定、宗教繁荣。佛光寺在中国建筑的地位,就如同帕特农神庙在西方建筑中的地位。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经过数千年的建设和探索,中国建筑文化历经风风雨雨,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席卷东亚广大地区,波及日本、朝鲜、越南等许多地区。佛光寺东殿只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沧海一粟,却成为了幸存至今的孤寂典范。它记录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外观和建造实践,已成为后世认识和研究唐代建筑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吸引着一批批学者前往学习。同时它传递了华夏子孙独树一帜的因遭观念,代表了我们对建筑艺术独特的见解。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李家庄村,地理位置偏远,不易找寻,因此无法名扬四海,却也因祸得福,躲过了发生在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到五年的全国拆毁大型寺庙4600余所、小寺4万余所的会昌法难而得以保存;同样由于其偏远难寻前来供奉参拜的游人稀少,香火不旺,注定其缺乏大规模的赞助和广泛的维修,因此其保留了更多原本的模样。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讲的“福兮祸之所倚”。而如今南禅寺大殿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比佛光寺大殿最少早75年)而载入建筑史的史册﹐同时还拥有了“亚洲最古的木构建筑”的地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古建,南禅寺是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标本,为研究我国乃至东方建筑史、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可以说,南禅寺大殿与佛光寺东大殿,这两座唐代木构古建,是东方建筑艺术中最为耀眼的文化圣殿。[]

  [3] 张霞,张放陶.唐代木构建筑的“双璧”——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J].山西科技,2007(01):22+25.

官方微信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