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中国建筑史系列|第7讲-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下)MG体育发布日期:2023-06-03 浏览次数:

  MG体育象征:此外,它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斗栱的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壁画、建筑明器及记载中也有不少,而石阙MG体育、石墓中的实物虽是仿木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还保存了原来的风貌。由这些资料来看,当时斗栱的形式已经很多,有一斗二升、一斗三升、一斗四升等;有单层栱、多层栱;栱头有直截、折线、曲线、龙首翼身的;斗有平盘式、槽口式的。这些都表明当时的斗栱乃是处于一个“百花齐放”的发展阶段,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其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并对后来进一步的发展完善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是我国斗栱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根据山西五台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知道,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总的形制和后代相差不远。但补间铺作仍较简单,基本保留了两汉、南北朝以来的人字栱、斗子蜀柱和一斗三升的做法,也就是将它仍作为阑额与柱头枋间的支撑。有的虽然出跳,但跳数较少,出檐重量的大部分还是由柱头上的斗栱来担负。由此可见,唐代柱头铺作的雄大,主要是由这样的结构条件来决定的。

  斗栱发展到宋代可认为是已经成熟,如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的尺度和形式已经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发挥得较为充分;内檐斗栱出现了上昂构件;规定了材的等级,并把它和栔作为建筑尺度的计量标准等等。这些成就在许多宋代建筑遗物和归纳当时官式建筑经验的《营造法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说明。

  辽MG体育、金继承了唐MG体育、宋的形制,但又有若干变化,如在铺作中使用了45°和60°斜栱、斜昂等。元代起斗栱尺度渐小,真昂不多。明、清时斗栱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尺度已有差别,后者攒数由宋代的一至二朵增加到四至八攒,而且都用假昂。

  明朝以前,斗栱主要是作为结构构件存在,对建筑的构架起着较为重要的承重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明代以后,斗栱的承重作用逐渐向装饰性作用转变,清代时,基本只作为装饰件了,并且只有宫殿、庙宇等建筑还在使用,以显示皇家与的威严与尊贵。

  清代带斗栱的建筑,部位与构件尺寸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的,其实也是以“斗栱”作为建筑尺度衡量标准。

  斗口:就是斗栱的坐斗(最下层的斗)上用来按瓜栱和头层翘(“翘”,也就是宋代时的华栱)的十字形的卯口。

  升: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是一种小斗。

  坐斗:在一朵或一攒斗栱的最下层,直接承托正心瓜栱和头翘或头昂的斗,叫做“坐斗”,也叫“大斗”。坐斗在宋代时称为“栌斗”。

  斗耳和斗底:斗耳是斗上面突出的部分,它的形象类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层类似桌面的为斗底。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宋代时也称斗耳为“耳”。

  十八斗:在翘或昂的两端的上部,用来承托着上一层翘MG体育、昂或栱的斗,叫做“十八斗”。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因为它的长度的一点八斗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所以叫做“十八斗”。交互斗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

  平盘斗:平盘斗是斗的一种,多用在角科斗栱中,一般没有斗耳,用来承托两个方向的栱。三才升:在栱的两端上面承托上一层栱或枋的升,叫做“三才升”。位于坐斗正上方横栱两端的叫做槽升子。它们在宋代都是属于散斗。

  瓜栱:是斗栱构件中最短的栱,也是处于最下层的栱。一般来说,瓜栱和万栱多相叠并用,瓜栱托着万栱。瓜栱在宋代称为“瓜子栱”。

  正心瓜栱:位于斗栱左右中线上的瓜栱,也在檐柱中心线上,这样的瓜栱叫做“正心瓜栱”。泥道栱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相当于清代的正心瓜栱。因为宋代时两朵斗栱之间的空档,也就是栱眼壁,当时是用泥填塞,所以有“泥道栱”之名。

  厢栱:斗栱中最外一踩承托天花枋的栱,叫做“厢栱”。厢栱置于最上层的昂或翘上面。令栱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厢栱。

  “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叫“抄栱”。华栱是宋代斗栱中唯一纵向放置的栱。

  昂:位于斗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斗栱中纵向斜置的昂类构件,功能与华栱相同,主要起传跳作用,这样的昂叫做“下昂”。一般所说的昂就是指下昂。

  昂的演变是从大至小、由简至繁、由真变假,同时也从唐宋时的结构件演变到明清的装饰件。自宋起,有将华栱栱头做成昂式的,其结构作用与栱无异,此种昂称为假昂,与上述真昂并用。元代起假昂渐居统治地位,清代则已全部用假昂。

  计心与偷心: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造,多用于内槽檐柱和内柱。不置的叫偷心造,多用于外槽檐柱。对于庞大的梁架来说,斗栱是纵横向完备的球铰支座,无论计心还是偷心,都将上部荷载巧妙的传到柱头正中心。

  唐代时,斗栱样式已趋于统一,并且栱还成了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逐渐发展成为周密的模数制,即宋《营造法式》中所说的“材”。《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度成为材分制,也叫材契制,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 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材” 分八等, “材” 进一步细分为 “分” , “分” 是材高的 1/15, 材宽的 1/10。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从材、分在派生出“契”和“足材‘,”契“高 6 分、宽 4 分,1 材加 1 栔,共高 21 分,称为”足材“。材的大小有八等,营造建筑时要先根据其类型定“材”的等级,其他相关构件以“材”为标准来决定。这样可以估算工料,进行预制加工,提高施工速度。其实,不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制定建筑标准与尺度除了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避免施工时偷工减料。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也具有同样的目的。到了后来发现其实这种以截面高度为模数的制度其实在材料使用,以及一些构造方面会有不适应的地方,所以到了清代又进一步发展了斗口制。

  “斗口”制是清代用来控制房屋规模和大式建筑大木做法等的模数制尺度;是作为建筑模数的标准单位。较宋之不同,清制斗口在宋制八等级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即:取安装斗栱栱件的开口定义这个开口的尺寸作为模数,规定其宽为0.6营造尺(约为19.2cm),作为一等材的模数,以后呈等差数列,每减0.5寸,作为下一个的材料等级,并由宋制八等材增为十一等材。意义:清制“斗口”较宋制“八等材制”更为精密,其中斗口宽相对于宋制材厚,将宋四、五等级进行了合理调整。“斗口”的使用,进一步简化宋制“材、栔、份”的换算,使其计算更为直观和便利。所以材分制与斗口制度的区别在于,材分制度关注的是材料本体,是构件高度;而斗口制度关注的是材料交接,是节点宽度。这也是整个计算系统的进步之处。

  宋梁栿的名称是按它所承的椽数来定的,而清代则按其上所承的椽或檩数来命名。

  三架梁(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五架梁(四椽栿,宋称谓,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四架椽。两槫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一椽,四椽栿就是长四椽的梁,即五檩之间距离的梁。清称五架梁。

  草栿:是在天花板上面的梁,做法较自由,加工较粗糙,古称草栿,是和天花下的明栿相对而言的。

  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

  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椽的名称:椽的位置不同,名称也不同,从屋脊至檐口有脑橡、花架椽、檐椽、飞檐椽等。

  瓜柱:是一种下端立于梁、枋之上的短柱,其断面或方或圆,有金瓜柱(金檩)和脊瓜柱之分,其高度超过直径,功用与檐柱、金柱相同,用于支顶上层檐或平座支柱。宋时瓜柱叫侏儒柱或蜀柱,明以后称瓜柱、童柱。

  托脚:是宋代建筑中各槫用斜杆支撑固持的部件,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

  替木:最早见于汉代明器,当时的替木为矩形。自两晋南北朝起,替木两侧底面渐渐出现收杀,形状类似于栱。

  这种做法是通过调整穿斗式结构中各柱的相对高度以及抬梁式结构中各梁的相对长度,从而使各檩条的连线是折线而非直线MG体育,在外立面效果上就可以呈现出曲线坡屋面。

  举折是以房屋的前后挑檐枋心之间的水平距离为总进深(B),在前后挑檐枋上皮的连线总进深作为脊上皮的高度,称举高(R)。第一步将脊上皮与挑檐枋上皮连一直线,自脊而下,第一缝折下R/10,第二缝依前法再向下折 R/20,第三缝依前法再折R/40,如此类推。《营造法式》中对殿阁楼台和厅堂廊屋的举高计算法有不同的规定。

  这种做法用灵动的曲线代替了僵硬的直线,靠近屋脊处坡度较陡,然后逐渐放缓,直至屋檐处出檐深远,形成了最具中国古建筑特色之一的“飞檐”。

  所谓举架,也是想举折那样,使屋顶形成优美的曲线,但是和举折又有很大不同。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举高)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各种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为5∶10),飞檐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城楼或亭子的脊步架可达九五举及十举以上。

  推山是古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建筑形式。其特征是:加长庑殿正脊,并向两山推出的做法,叫推山。推山的做法使屋顶的线条富有曲线美。因为两山的坡度与前后的坡度如果相同,那样的话垂脊只能是一条呆板的直线,而把正脊加长,使两山向两端外推,并使它的坡度比前后的坡度陡一些,则不论从哪个方向看,垂脊都是曲线。推山只适用于庑殿式屋顶。

  收山则是指,歇山(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 具体做法:山面向内收进一檩径定作山花板的外皮。

  水戗发戗: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起翘的是戗脊,戗脊在屋角处脱离屋面,像象鼻一样伸出去。这样的构造相比嫩戗发戗来说简单得多。

  嫰戗发戗:指子角梁将屋脚翘起,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多用于攒尖顶亭子等

  记载见于《营造法式》,所存实物也较多。其做法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则叉立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进半柱径,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缺点是柱脚开榫口较大,削弱了柱体强度;立面上因收进较少,外观不够稳定。优点是在构造上比较省事,不用增加其他构件。

  记载亦见于《营造法式》。它是将上层柱立在下层柱后的梁上,在结构、构造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在角部需要増加斜梁,另外每面还要各增加一组斗拱——附角斗。未见于实物。佛宫寺释迦塔也不是很严谨的缠柱造。# 历年真题(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古代殿堂式建筑的立面特征2013谈谈对中国古代建筑抗震性能的认识2009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多层建筑的认识,常见类型和设计和使用上的主要特点2012举出三例中国古代建筑坡屋顶正面出檐构造的不同做法2012宋《营造法式》2007/四铺作斗拱2011 /用材制度2003、2013样式雷/侧脚和生起2007清式殿式举架2000,2011明伏和草伏2001平闇2015# 考试建议木构这几节需要记得东西比较多,历年考得也是比较频繁。建议可以以图+文字的方式去理解性地记忆。

官方微信关闭